“国有资产要盘活,产权清晰是前提。我们把园博园作为试点,就是要蹚出一条可复制的路。” 市国资委产权科负责人表示,为啃下这块“硬骨头”,市国资委联合其他部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,深入园区实地调研,逐个梳理“办证难”的堵点。
“我们组织研判园博园项目历史遗留问题成因,有效打通办证前置环节存在的难点问题。”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,该局第一时间组建了涵盖土地、规划、征地、测绘、登记等业务的专项工作组,仔细查档溯源,反复协调相关单位,多次进行实地确界勘测走访,及时解决了土地权属纠纷;主动服务并多次上门现场核实指导,认真比对前后规划图纸,及时出具规划条件核实证明与规划认定意见;组织测绘机构日夜赶工完成土地与房屋测绘;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简化登记材料,创新登记流程,加班加点为园博园办理不动产登记。
安全是资产启用的 “生命线”。市住建局质安科和消防科主动上门,指导第三方机构高效合规地对园区46栋建筑进行质量安全检测、消防整改,目前已为第一批18栋建筑出具了 “安全通行证”。
作为园博园前业主,市林业和园林局提供了大量佐证材料和审计材料,为办证确权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。
桂林旅投集团则聚焦 “土地确权、房屋登记、债务处理” 三大核心,建立日调度机制,力争让问题解决 “日清日结”。相关团队迅速行动,多次到市自然资源局、市住建局、市自然资源局雁山分局相关业务科室请教土地首登、房屋质量安全监测、消防整改、推进土地办理、房产超规等问题;多次到市国土资源档案馆、市自然资源局科技档案科、大埠乡政府、雁山区档案馆、市财政局、良丰农场查询征地材料;向多方单位寻找设计、施工图纸等,深挖园博园各类证明材料,逐个解决办证确权难题。
在多方协同发力下,园博园的“产权迷雾”逐渐消散:截至目前,48公顷土地拿到权属证书,31公顷土地完成划转申请,湿地馆、游客服务中心等近9000平方米建筑成功领证。一张张证书,不仅为园博园“正名”,更筑牢了其后续运营开发的 “产权基石”。

桂林园博园取得的部分不动产权证。(桂林园博园供图)
建设债务变资本:
轻装上阵冲刺 “文旅新引擎”
产权问题破局的同时,一笔沉重的建设债务也让桂林园博园的“重生之路”步履维艰。“当初负责园博园建设的公司有一笔建设借款,使得该公司资产负债率非常高,极大地影响了园博园后续发展。”桂林旅投集团有关负责人坦言,这笔建设借款源于园博园建设时的企业债券融资,虽经过债务置换,但财务账目上的建设借款仍像一座大山,让公司正常融资困难重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