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体要闻
奔向那碗桂林米粉
来源: | 作者:三联生活周刊 | 发布时间: 2021-02-01 | 25806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
  
梁志强告诉我,冒米粉的水并不是开水,一般温度在85℃左右。粉放进碗里后,要先铺卤肉,后放锅烧,最后洒一勺卤水,这一系列要控制在45秒之内,因为只有这样,才能保证米粉上桌后,食客入嘴时,米粉的温度还在40℃左右。冒米粉的用水也是有讲究的,鲜粉下水会脱浆,冒多了水就成了米浆,冒出米粉来,黏黏糊糊的,口感不爽滑,为此需要及时换水。有的师傅会坚持“一箱米粉换一锅水”,保证米粉永远不黏口,冒出的粉总是滑滑爽爽的。那么,对于一个食客来讲,吃米粉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呢?这点老食客林志捷有发言权。他的判断是根据米粉送到店里的时间。“如果6点米粉送到店铺,你过去吃,那时候米粉余温未散,再经师傅往滚水里一冒,吃到嘴里口感太绵,不够爽滑韧性;9点钟去又太晚,冒粉的水如果没及时更换都要变成米汤了,黏糊糊的,更不用提口感。”他建议我7点半到8点之间去吃米粉,那时候,米粉余温散尽、余香尚存,吃进嘴里,米香足,又劲道。

卤水:米粉的灵魂

  抵达桂林后,我跟摄影师张雷去的第一家米粉店就是我2014年去的那家店铺。为了吃到最好口感的粉,我们8点之前就到了。能找到这家店全靠一个吃货对食物的执念。我沿着模糊记忆中的路线左转右转折腾了几次,当看到“同来米粉店”几个字后,心里蹦出几个字“就是它了”。
  
尽管之前我已经忘记了店铺的名字,但记忆就是这么神奇,当你站在某个曾停留过的街头,总有一些东西会将那些若隐若现的片段触发,并给你确认的信心。同来米粉店的门脸还是原来的样子:四个红色的大字镶嵌在黄色的背景牌上,只是门口的售卖橱窗外面加了一个绿色的棚子。橱窗里,一个阿姨在收钱,一个负责煮粉,是不是原来的阿姨呢?我心里暗暗想了一下。还是有些变化的。原来靠墙的一排长桌被几张淡黄色的小桌所取代,为了使店铺看起来宽阔一些,墙上还装了镜子,成像很柔和。餐具还给提供了一次性碗,顾客可以在餐盘和纸碗之间选择。整个给人的感觉是干净整洁。我们点了两碗粉后,就围在操作台前看操作的大姐下粉。老板姓矫,50多岁,原来是一个国营餐饮公司的经理。她是从后厨干起的,也学过做米粉,一度是公司有名的大厨,最擅长做的是野味,熊掌、果子狸、蛇都做过。后来体制改革,她将原来的饭店承包了下来,专门做米粉。矫姐穿着一个红色的羽绒服,戴着一个小皮帽,口红是大红色的,在桂林阴冷的天气里居然有一丝生动的感觉。每次有不认识的客人来吃粉,在面对十几种配菜犹豫不决时,她都会主动给上自己的建议:如果饭量大,能吃两碗,第一碗菜码只放卤水和打碎的青椒,第二碗则想加什么就加什么。她嗓门大,加上一副“天下自己最专业”的气场,客人们往往会将信将疑按照她的要求来。矫姐的目的很简单——希望客人能够吃到自家卤水的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