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29日,桂林园博园迎来破冰新生的关键节点——第一批不动产登记手续顺利办结,已取得48公顷土地权证,完成31公顷土地的划转申请,土地权属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;18本不动产权证正式落地,为近9000平方米的房屋建筑赋予了合法“身份”。
办证确权难是桂林市盘活闲置国有资产的一大“拦路虎”。桂林市国有企业存在大量不动产更名难、登记难问题,成为制约国有资产盘活的绊脚石。桂林园博园办证确权这一阶段性成果,不仅宣告了这座沉寂多年的园林地标正式“破茧”,更打响了桂林以点带面激活闲置国有资产的 “发令枪”,为盘活闲置国有资产提供了可复制的“园博园样本”。
昔日 “城市窗口” 陷困局:
产权模糊困住 “山水画卷”

昔日的桂林园博园游人如织。(桂林园博园供图)
提及桂林园博园(以下简称:园博园),桂林人总带着几分惋惜。这座2012年9月亮相的综合性公园,坐落于桂林至阳朔黄金旅游通道的核心地带,约80公顷的园区内,5万平方米建筑与12公顷水体相映成趣,50公顷绿地如翡翠般铺展。以“山水园林,秀甲天下”为核心理念,它通过“一水二路三门五房九桥十四园”的精巧布局,将桂林的奇峰秀水、民俗风情与园林艺术浓缩成一幅立体的“山水画卷”,曾是向世界展示桂林魅力的 “城市窗口”。
然而,一场“产权迷雾”却让这幅“山水画卷”黯然失色。“项目自建成起就处于‘在建’状态,迟迟拿不到不动产权证。”桂林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:桂林旅投集团)有关负责人道出症结:园博园最初由市林业和园林局下属单位建设和管理,2018年划拨到桂林旅投集团下属企业——桂林市文化体育产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。建设初期,土地涉及先行用地、只征不转等复杂情况,工程验收材料残缺不全,导致工程完工后一直未能验收,也未能办理不动产权证。后续资产划拨、主管部门合并、经办人员与单位频繁变动、规划过期、建设材料遗失等问题又接踵而至,产权登记陷入“恶性循环”。
没有合法“身份”,优质资源便成了“沉睡的宝藏”。国家级文旅头部企业因产权不明望而却步,部分场馆水、电、排污等基础设施配套不足,更让经营活动举步维艰。最终,约80公顷土地、5万平方米建筑长期闲置,这座本该热闹的园林,渐渐沦为“门前冷落鞍马稀” 的闲置资产,其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被牢牢锁住。
多部门 “联合作战” 破题:
精准施策打通 “堵点难点”
闲置的园博园,是桂林国有资产盘活难题的一个缩影。为唤醒这座 “沉睡的园林”,一场由市国资委、市自然资源局、市住建局、市财政局、市林业和园林局、桂林旅投集团等多部门组成的 “攻坚行动” 悄然展开,以“指导 + 支持”的合力,向产权办证确权的 “硬骨头” 宣战。